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王制篇》卷二:為何要讓哲學家當國王? —從正義談起

摘要:

行不正義比正義過得還要好?既然如此為何人們要行正義?蘇格拉底如何巧妙地打破這樣觀點,讓人心悅臣服的行正義,使國家達到至善?當我們認同了行正義的必要時,接下來我們就要思考怎麼做?誰帶我領我們?柏拉圖藉由蘇格拉底與其他人的辯論,一步步引導我們走向由哲學家當國王的理想國。

一、國家的起源與善
蘇格拉底用以大觀小的來探討正義,認為先討論國家起源,便可以知曉正義起源。首先,人們依照彼此需求而聚在一起形成國家,而一個人對一項技藝專精最好,再互相交換滿足彼此需求。所以若國家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繁榮,就需要更多人,更多資源。根據上述,我們可以知道國家的起源來自人們的需求,需求是指人們對他人技藝的需求,既然技藝是一種善(357d),那麼我們可以推論出國家的起源是人民基於對善的需求。再者,處在最佳狀態的事物最不容易受外界影響(381b),所以人民的技藝處在最佳狀態時,使用這項技藝之人的靈魂也就不易受影響。

二、善與正義
接續上述,在達到最佳狀態過程中是容易受影響的,尤其是年輕人。國家越繁榮發展,就需要越多人,越多資源,越多土地,向快擴張的同時,國家就會面臨戰爭,那麼就需要士兵,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要讓士衛在達到至善前,不會做出傷害國家的事,最後使其效忠國家,就必須依靠教育,從音樂到體育,方式是透過講故事,為了確保傳遞「正確的」智慧,就要對故事審查,不能有謊言、勾心鬥角等情節,以免帶壞年輕人。對於神的故事更是不能有任何虛假,因為神是善的,依照一開始蘇格拉底與格老孔的談話:善是好的,不論是它的本身還是它所帶來的報酬,既然神是善的,那就不能出現神是虛假的言論,因為虛假是有害的,大家都害怕虛假。回應格老孔所說:最好的方式是行不正義但表面看似正義(361b),如果不這麼做,就無法得到榮譽及名聲,但神討厭虛假,自然不會認同這樣的行為,也就是說,行不正義不會帶來好處,因為會被神厭惡,所以行不正義無法帶來報酬。相反的,人們歌頌正義,且行正義之事能夠受到推崇,能夠帶來好的名聲及榮譽,如同蘇格拉底所說:「我們既愛正義的本質,也愛由於它的後果」,正義是最好的善。(358)

三、結論
人們建立國家是為了追求善,而正義又是最好的善,一個國家要成為最好,就必須追求正義,當大家都行正義時,人們就不用擔心被欺壓,或是受到他人的傷害,國家也不需要法律來規範人民了。但誰才可以帶領國家行正義呢?答案是:哲學家,只有哲學家才知道什麼是正義,因為哲學家會思辯,不斷質疑現有狀態,來尋求真理。又回應《王制篇》第一卷:統治國家是一種技藝,哲學家是精通這項技藝的人,由哲學家來統治,他的心智不易受外在影響,國家也就能夠正確地朝正義發展。

四、心得
人是自私且貪婪的動物,所以一有機會就會行惡,就像卷二中的故事,如果能變隱形,人們就會為非作歹。所以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於是人們訂定出一套規範,也就是法律,來限制個人行為。一個理想的國家,是不需要法律的,大家會發自內心安分守己,不做傷害別人的事,但這樣一個至善的國家能夠達成嗎?我今天不做壞事,是因為正義,還是我無法承擔被抓到的法律後果?再者,用教育來陶冶人性,人們學習由掌權者所挑選的教材,那不是陶冶,是洗腦,從小被灌輸國家給你的資訊,長大後成為國家所期望的樣子,若這個掌權者非善類,小至該國人民,大致世界,會變得如何?所以柏拉圖才認為應該由哲學家掌權,因為哲學家只在乎是非對錯,哲學家是最能拋開一切私慾的人,那麼一個國家要達到至善,關鍵就在於哲學家能否掌權。

不過這裡我想問一個問題,我們不斷思辯,不斷質疑現有的制度,對於國家社會的穩定是否造成威脅?一個國家若社會動盪不安,又怎麼可能好好發展?沒有良好發展,人民生活就會不好,活不下去就會抗議甚至革命,我們可能在往理想的路上就先自我滅亡了。但是不質疑,就可能出現不合時宜或不公不義的事,要怎麼拿捏兩者,實在困難。

關鍵字:善、正義、國家起源、哲學家國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