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論公民獻辭:人性、哲學、公民

  • 關鍵詞:自然狀態 天性

  • 大意:
    1. 公民之間的關係----人待人如上帝(因為在德行方面,人跟上帝同樣具有正義及和平);國家之間的關係----人待人如豺狼(為了保護自己,不得不訴諸暴力與詭詐,就如同食肉動物一般)。
    2. 智慧出眾者也會有偏執心,讓成見戰勝自己的理智,因此對君主及對人民的看法有所不同。另外,卓越的觀念和超群的智慧是不被一般人所贊同的,不是他們不理解,就是他們用自己較低的知識水準去理解。
    3. 真正的智慧,不過是有關各方面事實的知識,起源於對事物的記憶,而記憶又是由事物固定而明確的名稱所激起,即關係到正確的理性,就是哲學。
    4. 對人類行動模式的認知如果可以像數字關係一般確切,普通人因為權力與不公平所造成的野心與貪婪,就可以享受可靠的和平,但是這並不容易做到。
    5. 為什麼哲學並沒有被彰顯?因為研究這個主題的人都沒有找到一個傳授知識的適當起點。
    6. 如果轉而探討自然正義,首先會有一個相對應的問題產生:「一個人為什麼會聲稱某物歸他自己而非別人所有?」所以正義如果不是起源於自然,那麼另一個問題就會油然而生:「當一切東西屬於一切人的時候,人們卻更願意每個人擁有只屬於他自己的東西,這是為了甚麼好處?有甚麼必要?」追根究柢,原來對事物的共同佔有註定會引起戰爭和災難,因為人們會為了利用他們而產生暴力衝突,但這偏偏又是大家極力避免的事情。
    7. 兩條關於人性的假設:在"人類是貪婪"的假設下,它會使人人極力要把公共財產占為己有;在"自然理性"的假設下,它使人人都把死於暴力作為自然中罪大惡極之事,並且努力予以避免。
結論:
  • 本篇從人的角度出發,探討智慧對於人的影響為何,並推論出智慧即哲學的道理。另外,作者也對於在自然狀態下的人們為什麼是自利的提出質疑,並提出兩個在不同慶況下關於人性的假設。最後作者提到,每個人都是敝帚自珍的,但已試圖用最明白的說理證明立約與守信的必要,也從而證明美德與公民義務的基本原理,並期許成為塵世生活中,最出色的公民。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論公民前言: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摘要:
    前言主要是告訴讀者對於這本書的介紹跟自己的想法,而從前言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寫這本書的前提、各章的概要、對於書中討論的準則和當時情況的擔憂與建議。


關鍵字:自然狀態 天性 


各段:

  1. 首先先說明本書是為了討論人、公民和基督徒的義務,因為這些義務構成了各國法律的原理、什麼是正義跟基督教的本質。
  2. 接下來,作者開始說明統治從最開始的寓言跟富有神秘感到逐漸被大家公開的討論,如果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些偏差的想法出現,那麼就會造成傷害,作者用預寓言說明了當人在討論國家大事的時候,會用錯誤的想法來說服其他人,因而造成爭執跟戰爭。而作者就是要消除這些錯誤的理解。
  3. 作者開始說明他要先從國家的要素、出現、形式跟正義的起源著手,分別討論。國家的討論從人性得到一個原則,假如沒有公權力的約束,人就會互相猜疑跟恐懼,因而想辦法防範別人,例如兩國邊界皆會駐兵、晚上沒鎖門便無法睡覺。作者認為人會這樣重要是天性造成但並不是天性邪惡,因為後天的約束可以降低其發生。
  4. 本書的「自由」即以以上為前提,認為人在公民社會之外的狀態(自然狀態),是所有人相互敵對的戰爭狀態,因為人對萬物都有擁有權,而為了解決此狀態人們必須放棄擁有萬物的權利,訂立契約。而契約的內容、性質、把權利交給誰等等,都在此章說明。
  5. 在「統治」的部份是為了說明國家建立的類型分別為君主制、貴族制跟民主制,這三種的形成跟優劣,還要國家的滅亡和當權者的義務為何。
  6. 在「宗教」中說明了前述的想法跟聖經並無衝突想進入天堂的義務為何。
  7. 作者將哲學分成物質及一般特性、人及其特有的稟賦和感情和國家和公民的義務,三大部份而先完成這本書的原因為當時的公民服從跟被統治的權利受到廣大的討論。作者也呼籲看過這本書的人應該要維持國家的現狀,而不是受到他人的影響而破壞體制。
  8. 最後作者完成此書的原則有1.不評斷有具體措施的正義2.只討論法律為何3.不歌頌特定體制4.不討論神學家的教義5.不公開發表。
結論:

    我認為作者更改原本的出書順序主要是因為大環境的改變(內戰的氣氛),所以才會提前完成第三部分(國家和公民的義務),主要是以自然狀態為前提,讓讀者瞭解如果不放棄對萬物的擁有權(訂立契約)就必須面對互相猜疑的生活,破壞現有的體制只是讓人們再度回到自然狀態,唯有維持現有的體制不受他人的煽動才是最安定最好的方法。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君主論:馬基維利理想中未來的義大利?

摘要.
馬基維利從好的國家之軍隊的屬性、君主在軍事方面的責任、君主由哪些特點受到讚揚以及責難的原因,如是否該吝嗇或慷慨?該殘酷或仁慈?要被人愛戴或被人畏懼?以及如何守信與避免遭到藐視及憎恨還有如何與命運妥協上,給文藝復興時期由於彼此仇視的城邦國家而勢力割據嚴重因此被受周圍國家(西班牙、法國、神聖羅馬帝國)欺負的義大利提供建議。

各段.
()第十二章、論君主國的種類與雇傭軍
馬基維利認為國家主要的基礎是良好的法律以及良好的軍隊,尤其更建立在軍隊的優劣上。其認為君主不該聘用雇傭軍。本國軍隊的目標是為了保家衛國而雇傭軍的目標卻是為了錢與擴張,因此他們沒有忠誠度可言,且金錢並不足以讓她們犧牲性命,反而在打仗時他們會避免疲勞與危險的產生,這些只會使國家招致衰敗,後果就是被奴役與受辱。並且應創立一種新的騎兵,既能擊退騎兵又能不害怕步兵。

()第十四章、君主關於軍事方面的責任
君主為了保有王位與掌權必須專注在戰爭、軍事制度以及訓練上。因為武裝的人是無法心甘情願服從未武裝之人,而為武裝之人會對武裝之人猜忌因此無法和平共存。而君主在訓練上應分兩個部分,一為行動二為思考。行動使指從狩獵中鍛鍊身體,習慣刻苦生活以及了解熟悉地形;思考則是需要詳讀歷史,看看偉人是如何決斷並檢查其勝利與失敗的原因,引以為戒。

()第十五章、論世人特別是君主受到讚揚或者受到責難的原因
現實與理想有其差距,有時候為了實現理想反而有可能導致毀滅。身為君主要了解有時候為了保有王位與國家,是必須行必要之惡的。君主要有遠見,如果惡行會帶來國家的安全與福祉使得國家不會滅亡,那是值得作的。

()第十六章、論慷慨與吝嗇
對於正在爭取君主地位的情形下,慷慨是必要的。但一君主為了取得慷慨的名聲而使自己的財產損耗以及加重人民的負擔最後只會遭來惡名,等到錢財耗盡只會換來吝嗇的名聲反而遭致反效果。因此身為君主,吝嗇反而是好的惡德之一,而慷他人之慨才是君主所該實行的慷慨。

()第十七章、論殘酷與仁慈,被人愛戴是否比被人畏懼來的好
一個君主為了使臣民團結一致,殘酷是比仁慈來的好的。過分的仁慈只會坐視各種壞事發生而不處理。反而是以慎思明辨、人道為懷、有節制、不魯莽、不猜疑、不偏狹的殘酷才是真正的仁慈。
而是被人愛戴好還是被人畏懼好?馬基維利認為應該兩者兼具。但兩者兼具及其困難因此被人畏懼又比被人愛戴更好。因為人性使得人們在冒犯一個自己所愛戴之人是比為己所畏懼之人來的無顧忌的。而就算兩者皆達不到,也不能使人民對君主產生憎恨感。

()第十八章、論君主應當怎樣守信
世上有兩種鬥爭方法,一是法律()二是武力(野獸)。而前者常有不足因此常訴諸後者。一個君主要同時具備獅子與狐狸的特性,既能夠辨識陷阱卻又能同時具備蠻力。當守信對自己不利時,好的君主絕不能守信,只要能夠征服並保持國家,其手段是會被人民認為是光榮的。因為真正了解其手段的是少數人,而這些少數人是不敢反駁多數人的意見。

()第十九章、論應該避免受到藐視與憎恨
當大多數人的財產與體面未被侵犯人民就會安居樂業,所以貪婪、霸占臣民的財產與女人是君主要避免的事情。變幻無常、輕率淺薄、軟弱懦弱、優柔寡斷會使君主受到輕視,君主應該在行動中表現偉大、英勇、嚴肅莊重以及堅忍不拔。使得人民不敢指望能夠欺騙或瞞過君王。只要能夠使得臣民敬重君王,就不必擔心陰謀的發生。

()第二十五章、命運在人世事務上有多大力量和怎樣對抗
命運之於人,並非是絕對支配的地位。馬基維利認為命運只是我們行動的半個主宰,另外半個是我們自己所能支配的。如同洪水來襲,只要我們修築水渠與堤防,仍然是可以與之抗衡的。假如我們什麼都不作,就真的只能接受受其所支配。因此君主在作事的方法上,應該審視自己是否有遵循時代的特性。如果仍舊堅持自己原有的作法,那命運就成功支配的你。命運之神如同一個女人,要想壓倒她,勢必得打她、衝擊她。

()第二十六章、奉勸將義大利從蠻族手中解放出來
馬基維利舉摩西、居魯士精神、提修思等等在最沒有秩序的時期終有人出現帶來希望的例子。敘述自己是如何的期待在當前義大利遭受國外強權掠奪蹂躪的現實下,這種時期正是期待義大利新君王統一義大利,將義大利從蠻族手中解放出來的時刻。


關鍵字:君主、義大利、軍事、特質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評論《君主論》第一~十一章:身為君主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特質?

摘要
馬基維利將君主國分為世襲制以及混合制,其中又介紹四種得以獲得君主國的不同方式,並且定調成立君主國性質只有原本為自由生活或者是習慣有君主的統治。在此想探討每種不同方式成立的君主國是否有其相同之處?君主國可能長治久安嗎?為什麼君主應該具有這樣的特質呢?

一、君主國之性質


  • 習慣相同之地 
如果改變法律及賦稅,那麼一定會使人民對於統治者反彈也會讓社會動盪不安,這只會增加統治的困難,因此只需要完全滅絕舊君血統,使他再無影響的可能性,才能使得治理得以順遂。
  • 習慣不同之地
此點可從馬氏所舉之實例而論,法國國王路易十二世為了一己之利拋棄多數弱小的國家、擴大教廷勢力、將西班牙引入義大利,等到發現領地將被掠奪時早就為時已晚。此可呼應馬氏提出之兩個論點,一為親自駐紮當地、一為派遣殖民或駐兵,因人民大多都是趨利避害,當發生事情卻找不到求助時,自然而然會去依靠另一個較強大的勢力,可見路易十二明顯忽略了群眾的力量,才會走向滅亡之路。
  • 生活自由地區
毀滅它除了是想獲得統治權之外,更是可以能藉此攏絡人民。為什麼依法而治的自由地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動亂發生時會使得他們不知所措,因為他們過慣了有秩序、規律的生活,這時如果有人能來幫助他們回復以往的自由,那麼自然會贏得該地人民的親睞。因此取得該地統治權是相對比較困難的,必須要有些許做為才能被認同。

二、君主國之成立方式

  • 依靠自己能力或武力取得
由於取得君權時為了保護國家安全必須採取新制度,在這過渡時期會損害到舊制度的人民也無法使新制度人民完全信任。因為人的性情是很容易變化的,因此只有強迫才能使被統治者堅定性情,進而穩定統治;若當人民不再信任統治者,同時就代表著制度即將瓦解,我想若摩西沒有規律,那麼也不可能領導以色列民族,藉此可以應證依靠自己就會使地位更穩固。
  • 依靠幸運或他人武力取得
這樣的君主國之所以會不穩定乃是由於統治者沒有在此打下基礎,因此在後天必須做更多的措施以穩定治理,例如攏絡人民、削滅任何可能侵犯自己的武力。
從他賦予雷米羅權力去整治,之後又選擇與人民站同陣線而殺掉他,可以看出他的企圖心,這也為他設下一個讓人民對統治者抱有希望的基礎。儘管最後他走向滅亡之路,但他體悟到不該靠別人而該靠自己,這也代表者就算合法取得權力也不一定會有良好的治理,能力還是決定一切的因素。
  • 依靠暴力或邪惡之道取得
暴力的方法只適用於奪取君權時,在統治上並不適用,除非是可以為人民謀福利或是保障自己安全的。
因此若是一直訴諸暴力只會使得人民對與統治者產生畏懼感及對統治產生不安全感,會離人民越來越遠;若是取得君權後便日漸對人民施加恩惠,才能使得統治能長治久安,馬氏也認為這樣的變革是需要的,他也說:「君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在人民當中生活。」
  • 依靠市民的支持取得
此方式可以清楚發現無論是平民或貴族擁立君主,人民都占有相當大的重要性,但是為什麼貴族掌權時需要與人民保持友好呢?因為貴族本身已在他的掌握下,只有攏絡人民、讓人民需要他才能夠讓自己的統治得以長久。

三、結論

由以上論點可以發現無論君主國的性質或者取得方式,他們都有一項共通點就是「取得人民支持」,並以此來回應馬氏提出新君主國可能遭遇的問題,儘管有些君主取得君權的方式或是取得人民支持的方式並不是極為正當,但是目的皆是要博取好感、穩定治理。
或許單就君主國屬性並無法達成長治久安的目標,因此也唯有在治理的過程中取得人民支持才足以穩定國家。因此馬氏也提出如果君主要坐穩政權就必須讓人民對他沒有積怨,也能夠預防強大勢力的入侵,並且也只有果敢、有決心的君主才能讓人民充滿希望,這也呼應了堅定統治者意志的重要性。


關鍵字:君主國、武力、君權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君主論第一~十一章:君主用何方式治理以穩固國家?

摘要
國家的政權形式可分為共和國與君主國兩種,在此著重於討論君主國的種類。在各種不同情況下的君主國,依照其領地特質、國家建立方式等之差異,君主應如何統治?


第一章 論述君主國的種類及取得方式
國家政權的種類為共和國與君主國兩種,並透過歷史資料再將君主國分為世襲與新立。

第二章、第三章 君主國的統治與維持
  • 第二章─世襲君主國

馬基維利認為世襲政權的維持比新立的政權來的容易,原因在於君主有祖宗建立的制度可作為行事的依據,且世襲君主普遍受到人民愛戴與肯定,再加上年代久遠使得人民不再擁有變革的記憶。
  •  第三章─混合君主國

指的是新君主在某領地與其人民的治理,而非世襲而來的政權。在此政權中可能面臨的困難為:
1. 人們想改善自己的境遇而想更換統治者
2. 新君主在占領後帶來的損害引起人民不悅
3. 如何獲得地方人民的好感(例如人民對於期望與實際利益的差距)

接著馬基維利針對不同領地特質做出兩種區分,而治理方式也略有不同:
1. 當征服國家與被征服國家屬同一地區、擁有相同語言,治理上是最容易的。馬基維利認為新君主應斷絕過去統治者的血統,並維持被征服國家最原始的樣貌,不改變法律及賦稅是治理此類國家的最好方式。

2. 當征服國家與被征服國家之間的語言、習慣與制度不同時,治理上較為困難。對此馬基維利提出兩種對策,第一種是親自駐節新領地,一方面能立即察覺騷亂,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人民對他的愛戴;第二種則是在要害之地派遣殖民或駐兵,而殖民方式又優於駐兵,因所需成本少、得罪的人也少。另外,馬基維利認為新君主應保護弱小,避免他們親近外來政權或是更強大的勢力。

第四章、第五章 混合君主國在不同環境下的治理方式
  • 第四章─根據原統治體制不同的治理

1. 君主與臣僕─「君主一人主治」
人民遵循的是君主本身,而臣僕僅扮演治理的輔助角色。此類領地難征服而易保有,因君主、臣僕與人民齊力同心,外力透過收買取得政權是相當困難的,但若將君主消滅,臣僕與人民便失去依靠對象而助於征服者的治理。

2. 君主與諸侯─「君主諸侯共治」
除了君主,諸侯在治理中也佔有一席之地。諸侯的地位源於世襲,他們握有相當之權力,故君主權力受限於諸侯。君主與諸侯間的權力與利益切割,故領地易征服而難保有。
  •  第五章─對於人民習慣自己法律的國家應如何治理

對此有三種辦法,分別為毀滅、親自駐節及建立寡頭政體。就共和國而言,因人民緬懷過去的自由,馬基維利認為最好的方式是毀滅或親自駐節,以羅馬人為例,為了保有希臘而對諸多城市加以破壞,因為若不消滅只能等著被消滅。相對的,生活於君主統治下的地區的人民因習慣服從,且對於新立君主的意見無法達成共識,因此在君主國中,新君主的統治較為容易。

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君主國的建立方式
  • 第六章─君主依自己能力取得新政權的統治難易

君主可能因“能力”或“運氣”取得政權,其中又以能力更易穩固君主地位。以能力取得政權的君主,「機會」也為不可或缺之要素,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有洞察機會的能力。

就政權維持的難易度而言,馬基維利認為君主依靠自己能力奪政困難、保持容易,原因在於新制度的建立。舊制度下的人民成為敵人;新制度下的人則因他們對於新法律帶來利益的認知以及缺少經驗證明的不確定感而持有半信半疑的態度。

  • 第七章─依他人武力取得政權的君主

憑藉幸運或他人武力取得政權容易、地位的保持困難,因擁有運氣無法保證君主擁有統治能力,故在此情況下的政權是不穩定的。

以瓦倫第諾公爵為例,起初因身為教皇兒子的運氣而取得國家,儘管最後體悟到不應依靠他人而盡自己努力採取各種措施經營國家,最後仍走向亡國的結局。

然而馬基維利對於公爵的評價仍是正面的,如同文末所言:「為了確保新王國領土安全免於遭受敵人侵害,有必要爭取朋友,依靠武力或訛詐制勝,使人民對自己愛戴又畏懼,使軍隊既服從又尊敬自己,把那些能夠加害自己的人消滅,採用新的辦法把舊制度加以革新,既有嚴峻依面又使人感恩,要寬宏大量且慷慨好施,要摧毀不忠誠的軍隊,創建新的軍隊,要同各國國王和君主們保持友好,使他們不得殷勤地幫助自己,或者誠惶誠恐不敢得罪自己。」

  • 第八章─以殘暴、卑鄙方式取得政權的君主

使用暴力手段也是取奪政權方式之一,但君主應當以自身安全與臣民利益作為前提,偶爾使用,如此就算君主奸詐、殘暴,最後也能長治久安;反之,過度訴諸暴力是無法鞏固其地位的。
  • 第九章─依靠市民取得政權的君主
此類型的君主政體可為人民建立,亦可為貴族建立。人民與貴族乃為社會中相對立的派別,當其中一方無法抵抗另一方時,該派別必會從中擁立而有了君主的產生;從平民中取得政權的君主應避免同胞免於貴族的壓迫,而從貴族中推選出的君主則應與人民保持友好關係、博得認同,如此一來不僅能保有地位,也能使人民對他效忠,在逆境中更是無須畏懼人民的反抗或背叛。

第十章 君主國力量強弱的衡量
君王若在人口眾多、財力充裕、擁有強大軍隊的條件下就代表著國家能在艱困中屹立不搖;反之則需要依靠其他力量維持國家。

對內不得罪人民,同時又有良好的軍事防衛措施,則國家難受外力侵襲。
「君主如果擁有強固的城市,又沒有積願結恨於人民,他就不會受到攻擊。」

馬基維利最後提出,君主應使臣民感到有希望,並使國家對敵軍的殘酷感到恐懼,如此一來,當敵人到來之時才能振興臣民士氣、與君主團結合力對抗。否則禍害臨頭之時,再加上意志消沉的臣民,屆時已無挽救之道。

第十一章 教會的君主國
不論這種類型的國家是憑藉能力或幸運取得,君主透過古老的宗教制度維持,對國家的治理採取消極態度(不問行事、不顧民生),馬基維利認為這樣的君主國是安全且幸福的,卻也因牽涉到無法觸及的上帝而成為人類能力無法支持的型態。


以羅馬教廷勢力的壯大為例。統一前的義大利由各派勢力分別在各自領土治理,而統治者操心的只有二者:避免外力入侵以及領地(勢力)平衡。主權者與他國聯合對抗威尼斯以抑制其擴張、分裂羅馬貴族以遏止教皇,情況直至亞歷山大六世上任才解決問題而強化教廷勢力。


關鍵詞
統治、政權、君主國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學期報告大綱

學期報告大綱

典籍:柏拉圖《理想國與霍布斯《利維坦》


題目:在柏拉圖《理想國》當中提及一個理想國應具備的條件,和霍布斯在《利維坦》中所論及的國家有何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


論題:柏拉圖與霍布斯在其言論當中都曾提出絕對君主制的結論,然而兩者對於絕對君主制的假設有何不同?柏拉圖心中的烏托邦和霍布斯心中的有何同異?
一、前言


二、   《理想國

1. 一個理想國應具備什麼條件? 
2.何謂正義與不正義?

三、  《利維坦
1.利維坦是如何形成的?(條件)  
2.絕對主權的正當性

四、結論


關鍵字:  理想國、絕對君主制、靈魂和城邦、人和國家

學期報告大綱

典籍一:《論公民》

題目我們是在自下的平等?

論題:霍布斯說,「所有人天生彼平等。我現實中的不平等是被民法帶進來的」但現中我又在追平等,我又願受法的束,在這個矛的情下,我該做出如的選

大綱
1.自下人們是如生存
      - 人們相互恐
      - 每個人都按的權利與正義行事
2.的建立造強者壓弱者的不平等但卻保以安
3.當聯讓強者變,在自下的強者也會變得不安全不平等,順而推之弱者也會屈於聯以保安

關鍵詞態,平等,懼,民法(法律)

典籍二:《利維坦》第十八章

題目世界上有無可只有一個國家?

論題:霍布斯認,國家的產生是因要保外來侵和制相互侵害,保大家能通的辛讓生過得滿意,以此來推論只大家有以此同一目標說明把全世的人化為一個整體的可性。

大綱
讓人們生活得到保
人們如互戰
國家建立目的
只有一個國的後

結論
在世沒有共敵人之時不可出現,但世有了共敵人以後就會變得有可

關鍵詞:保障安全,國家,敵人

學期報告大綱

學期報告大綱

典籍:《王制篇》第一卷、《利維坦》第十 三章

題目:在自然狀態下正義是否就是強者的利益?

摘要:正義是否是強者的利益?正義是否就是善?主要是想探討蘇格拉底和賽拉西馬柯在辯論的過程中所不斷翻新的正義觀在不同的情境下是否會有不同的解釋,並且證明正義是否就是強的利益。

大綱:
1.前言(關於蘇格拉底和賽拉西馬柯之間的辯論)
2.對於正義的定義能否有更清楚的劃分
3.兩者對於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之間的爭議點以及釐清
4.自然狀態下的強者的利益
5.自然狀態下的正義觀
6.兩種不同環境下的必較
7.結論

關鍵字:正義 強者 自然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