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君主論第一~十一章:君主用何方式治理以穩固國家?

摘要
國家的政權形式可分為共和國與君主國兩種,在此著重於討論君主國的種類。在各種不同情況下的君主國,依照其領地特質、國家建立方式等之差異,君主應如何統治?


第一章 論述君主國的種類及取得方式
國家政權的種類為共和國與君主國兩種,並透過歷史資料再將君主國分為世襲與新立。

第二章、第三章 君主國的統治與維持
  • 第二章─世襲君主國

馬基維利認為世襲政權的維持比新立的政權來的容易,原因在於君主有祖宗建立的制度可作為行事的依據,且世襲君主普遍受到人民愛戴與肯定,再加上年代久遠使得人民不再擁有變革的記憶。
  •  第三章─混合君主國

指的是新君主在某領地與其人民的治理,而非世襲而來的政權。在此政權中可能面臨的困難為:
1. 人們想改善自己的境遇而想更換統治者
2. 新君主在占領後帶來的損害引起人民不悅
3. 如何獲得地方人民的好感(例如人民對於期望與實際利益的差距)

接著馬基維利針對不同領地特質做出兩種區分,而治理方式也略有不同:
1. 當征服國家與被征服國家屬同一地區、擁有相同語言,治理上是最容易的。馬基維利認為新君主應斷絕過去統治者的血統,並維持被征服國家最原始的樣貌,不改變法律及賦稅是治理此類國家的最好方式。

2. 當征服國家與被征服國家之間的語言、習慣與制度不同時,治理上較為困難。對此馬基維利提出兩種對策,第一種是親自駐節新領地,一方面能立即察覺騷亂,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人民對他的愛戴;第二種則是在要害之地派遣殖民或駐兵,而殖民方式又優於駐兵,因所需成本少、得罪的人也少。另外,馬基維利認為新君主應保護弱小,避免他們親近外來政權或是更強大的勢力。

第四章、第五章 混合君主國在不同環境下的治理方式
  • 第四章─根據原統治體制不同的治理

1. 君主與臣僕─「君主一人主治」
人民遵循的是君主本身,而臣僕僅扮演治理的輔助角色。此類領地難征服而易保有,因君主、臣僕與人民齊力同心,外力透過收買取得政權是相當困難的,但若將君主消滅,臣僕與人民便失去依靠對象而助於征服者的治理。

2. 君主與諸侯─「君主諸侯共治」
除了君主,諸侯在治理中也佔有一席之地。諸侯的地位源於世襲,他們握有相當之權力,故君主權力受限於諸侯。君主與諸侯間的權力與利益切割,故領地易征服而難保有。
  •  第五章─對於人民習慣自己法律的國家應如何治理

對此有三種辦法,分別為毀滅、親自駐節及建立寡頭政體。就共和國而言,因人民緬懷過去的自由,馬基維利認為最好的方式是毀滅或親自駐節,以羅馬人為例,為了保有希臘而對諸多城市加以破壞,因為若不消滅只能等著被消滅。相對的,生活於君主統治下的地區的人民因習慣服從,且對於新立君主的意見無法達成共識,因此在君主國中,新君主的統治較為容易。

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君主國的建立方式
  • 第六章─君主依自己能力取得新政權的統治難易

君主可能因“能力”或“運氣”取得政權,其中又以能力更易穩固君主地位。以能力取得政權的君主,「機會」也為不可或缺之要素,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有洞察機會的能力。

就政權維持的難易度而言,馬基維利認為君主依靠自己能力奪政困難、保持容易,原因在於新制度的建立。舊制度下的人民成為敵人;新制度下的人則因他們對於新法律帶來利益的認知以及缺少經驗證明的不確定感而持有半信半疑的態度。

  • 第七章─依他人武力取得政權的君主

憑藉幸運或他人武力取得政權容易、地位的保持困難,因擁有運氣無法保證君主擁有統治能力,故在此情況下的政權是不穩定的。

以瓦倫第諾公爵為例,起初因身為教皇兒子的運氣而取得國家,儘管最後體悟到不應依靠他人而盡自己努力採取各種措施經營國家,最後仍走向亡國的結局。

然而馬基維利對於公爵的評價仍是正面的,如同文末所言:「為了確保新王國領土安全免於遭受敵人侵害,有必要爭取朋友,依靠武力或訛詐制勝,使人民對自己愛戴又畏懼,使軍隊既服從又尊敬自己,把那些能夠加害自己的人消滅,採用新的辦法把舊制度加以革新,既有嚴峻依面又使人感恩,要寬宏大量且慷慨好施,要摧毀不忠誠的軍隊,創建新的軍隊,要同各國國王和君主們保持友好,使他們不得殷勤地幫助自己,或者誠惶誠恐不敢得罪自己。」

  • 第八章─以殘暴、卑鄙方式取得政權的君主

使用暴力手段也是取奪政權方式之一,但君主應當以自身安全與臣民利益作為前提,偶爾使用,如此就算君主奸詐、殘暴,最後也能長治久安;反之,過度訴諸暴力是無法鞏固其地位的。
  • 第九章─依靠市民取得政權的君主
此類型的君主政體可為人民建立,亦可為貴族建立。人民與貴族乃為社會中相對立的派別,當其中一方無法抵抗另一方時,該派別必會從中擁立而有了君主的產生;從平民中取得政權的君主應避免同胞免於貴族的壓迫,而從貴族中推選出的君主則應與人民保持友好關係、博得認同,如此一來不僅能保有地位,也能使人民對他效忠,在逆境中更是無須畏懼人民的反抗或背叛。

第十章 君主國力量強弱的衡量
君王若在人口眾多、財力充裕、擁有強大軍隊的條件下就代表著國家能在艱困中屹立不搖;反之則需要依靠其他力量維持國家。

對內不得罪人民,同時又有良好的軍事防衛措施,則國家難受外力侵襲。
「君主如果擁有強固的城市,又沒有積願結恨於人民,他就不會受到攻擊。」

馬基維利最後提出,君主應使臣民感到有希望,並使國家對敵軍的殘酷感到恐懼,如此一來,當敵人到來之時才能振興臣民士氣、與君主團結合力對抗。否則禍害臨頭之時,再加上意志消沉的臣民,屆時已無挽救之道。

第十一章 教會的君主國
不論這種類型的國家是憑藉能力或幸運取得,君主透過古老的宗教制度維持,對國家的治理採取消極態度(不問行事、不顧民生),馬基維利認為這樣的君主國是安全且幸福的,卻也因牽涉到無法觸及的上帝而成為人類能力無法支持的型態。


以羅馬教廷勢力的壯大為例。統一前的義大利由各派勢力分別在各自領土治理,而統治者操心的只有二者:避免外力入侵以及領地(勢力)平衡。主權者與他國聯合對抗威尼斯以抑制其擴張、分裂羅馬貴族以遏止教皇,情況直至亞歷山大六世上任才解決問題而強化教廷勢力。


關鍵詞
統治、政權、君主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