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Aristotle 《政治學》第四卷:亞里斯多德如何建構心目中的最佳政體?

摘要:
討論城邦的各種政體,包括君王制、貴族制、公民制及三類相應的變體-僭主制或暴君制、寡頭政體、平民政體,在此著重於兩種最常見的政體-平民政體和寡頭政體。說明造成政體更迭的原因、維持政體的方法,並提出最佳政的建構方法。
一、最佳政體的推演
  1. 亞里斯多德認為,最佳政體並非並單純意義上的完美政體,因為一個城邦是由眾多要素組成的,不同要素的組成就會形成不一樣的政體,所以對城邦而言是「最適合」的政體,對城邦的人民而言能夠享受到優良的生活,且是一個能實現的政體,才能稱之為「最好的政體」。
  2. 亞里斯多德進一步的說明平民政體及寡頭政體的各種形式,兩者最糟的情況都會走向極端,也就是掙脫法律的束縛或統治者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情況,就如同僭主制或暴君制或是權閥政體,是最糟的政體。但又以平民政體比寡頭政體更加安定和和平,因為寡頭政體存在兩種問題:結黨互鬥、與平民之間的鬥爭,而平民政體只有與寡頭之間的鬥爭,因此平民政體較寡頭政體安定。
  3. 因此,亞里斯多德認為最好的政體即是不偏向任何一方,處於中間,就是將兩種相互極端之政體混合而成的政體─共和政體,這個想法來自於「中庸」,因此愈接近眾中庸政體的政體必然愈好,而離之愈遠則愈惡劣,且優良政體的政權應由中產階級執掌,這個城邦將得到良好的治理。
二、如何建構
  1. 亞里斯多德認為,不管是富人執政或窮人掌權,都容易帶領城邦走向極端政體,因為人的本性會促使他們循其私立,而忽略大眾的利益,所以會對城邦造成危害,因此,折衷所產出的混合政體是亞里斯多德認為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下追求對城邦最好的政體。
  2. 城邦應盡可能地由平等或同等的人構成,而「中產階級」是最符合此特徵的人,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財產,但並非最富有也非貧困無法自足,介於富人與窮人之間,所以他們不會像窮人一樣覬覦他人的財富,也不會像富人一樣引此窮人的覬覦;他們沒有富人的桀傲不遜也沒有窮人的自暴自棄,他們最容易聽從理性,因此,最佳的政體應由中產階級掌權。
  3. 除了政權應由中產階級執掌外,亞里斯多德在建構理想政體中強調三個條件:第一 ,統治者應以公民共同的利益為施政目標。寡頭政體與平頻政體會走向極端皆是因為統治者循其私利;第二,人數上的優勢。多數的事物較於少數的事物更不易腐敗;第三,城邦應該著重於法治大於人治。
三、結論
  1. 最可行的政體,亞里斯多德的出發點為「中庸」。適度或中庸是最好的,由中產階級掌權,可以改變或壓制兩個極端的力量,防止政體向任一方演變。而如何讓中產階級獲得重視是將面臨的問題,在數量方面,應讓中產階級成為社會的都多數,無法多於窮人及富人,也要多於其中一方,而為了中產階壯大可以利用政策的制定,讓窮人在獲得幫助後能成為中產階級,也讓富人能夠受到某種限制,除了讓中產階級的數量增加,另一方面也能使窮人及富人的數量受到控制;在法律方面,不管事寡頭性質或是平民性質的法律,都應將中產階級也納入,使中產階級必然成為政體的一部份。
四、關鍵詞:最佳政體、中傭、共和政體、中產階級

Aristotle 《政治學》第六卷第1-5章 :從如何組建平民政體去了解相對政體間的差異

摘要:透過平民政體的多種差別及根本的原理原則、習俗和所追求的目標,去比較出平民政體是多麼適合適用於各城邦的生活方式,並運用例子去加以說明。


一、何謂平民政體

  原因有兩種,第一種差別認為平民只有一種身分,無法身兼多職,第二種認為平民政體的各種性質和特徵與其他的政體相互結合造成了差異性。

二、平民主義政體的原則

   所認為的原則是自由,而自由的意思就是輪流地統治和被統治,而平民主義的公正是依據數目的多寡而不是依據價值而定的平等,大多數人所決定的就是公正,也就是說在平民政體的制度下,窮人是比富人更有決定權的;而自由的意思就是能讓一個人能夠隨心如願的生活,由此得知,人不應該被任何人統治,如果不能實現,至少也應該像前述所說輪流地統治和被統治,這樣才有利於建立平等觀念上的自由。從平民政體的共同特徵可以發現,平民主義政體所公認的公正原則,就是在說全體公民享有依數目而定的平等,而從這裡能看出平等意味著窮人不比富有的人更有統治權,也不是唯一的主導者,而是所有人都透過享有依數目而定的平等。

三、運用例子去了解公正觀念下的平等意義

  讓1000人擁有和500人總數相同的財產,並且擁有相平等的權力,要如何公正平等呢?從這個例子,去引出雙方應各自用自己所認可的公正觀念來考察哪種平等觀念能夠讓雙方都贊同。雖然原則下都說為公民多數人所認可來決定,但是城邦是由窮人和富人所組成的,就應該依雙方中每一方累加的財產總額來定,不一定要一直依此原則,而是透過不同的辦法去發現,關於平等和公正的問題要如何有效的解決,即使想發現關於他們的真理是困難的。 

四、平民政體中最為優秀的一種-農民

   從農民的角度可以看出實際的收益勝於榮譽和地位,因為農民沒有很多財產,也沒有很多閒暇的時間,大多的時間都在於為了生活而工作,也沒時間參與公民大會,更不會去了解政治;但是他們有決定權在參與選舉和政治上,而這些農民也認同給擁有名望和地位的人擔任高層的官職,畢竟這是從他們優秀的公民中所選出來的,也是農民們所決定的,必然能使城邦治理更完善,也因為他們相互牽制,他們會公正地進行統治。最主要的是建立第一種也是最優秀的一種平民政體,同時也能明白應當如何建立其他形式的政體了。

五、如何將政體長時間延續下去

    一個政體好不好,應該從各方面的角度下去探討,並運實質的辦法去解決;而真正的平民主義者應該是看到民眾極度貧窮是造成平民政體水準低下的原因,因而設法讓平民保持富裕,並運用實質的辦法去解決。

關鍵詞:平民政體、公正、平等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Aristotle 《政治學》第三卷 :何謂好人?

  • 摘要 :
    亞里斯多德在這篇首先探討公民的定義區分公民與一般平民的差異,緊接著談論好公民與好人是否為同一種人
    再由公民受到統治與統治他人的方面講述政體的變異,描述政體變異都是為了追求更優良的生活所致
    接續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談論到公正的意義
    ,何謂真正的公正
    結論 :
    1. 人組成城邦是為了共同利益與生活 ,因為生活之中本來就有一份怡悅和甜蜜
    2. 政治上的善即是公正,也就是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
    3. 公民指的是為了依照德性的生活,有能力並願意進行統治生活和被統治的人

      關鍵字:公正、公民、德性、城邦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評論《王制篇》卷七:要保證統治者有能力治理國家

摘要:蘇格拉底以「洞喻」來比較有知識的人與沒有知識的人的差別,說明當統治者必須要有知識且最好是哲學家,蘇格拉底且歸納出城邦的公民應該要學數學、天文學、幾何學和辨證學。蘇格拉底更設了限制當統治者的門檻,以保障統治者是有能力,但是不是這樣就可以保證這個統治者是有能力?

1. 以蘇格拉底看來,有知識的統治者是比沒有知識的統治者可以更好的治理國家,而且柏拉圖也知道當他們有知識的時候探求到那個善,當他們知道自己有能力的時候,這些人並不會在想要與這些平民百姓一齊勞動,所以要在他們接近那個善的時候把他們拉到地下,不讓統治者離地。

2.蘇格拉底希望城邦的統治者要到50歲才能上位,目的是為了保障在位者有足夠的品德去治理國家,也保障統治者不會做壞事。他認為這樣才不會讓統治者脫離本分,但我認為蘇格拉底也並沒有確保這一切能成真,在柏拉圖的角度只能把這個可能性減到最低,並不可能完全杜絕。

關鍵字:知識、善、統治者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Aristotle 《政治學》第二卷 :亞里斯多德對於柏拉圖《理想國》提出評斷

摘要: 
         卷二亞里斯多德開始研究理想的城邦,即「什麼形式才是最好而又可能實現人們所設想的優良體制。」亞里斯多德對於各種實際存自在的政體或只經過描述理論的政體進行比較,再藉由柏拉圖《理想國》進行分析考察同時提出批判和批評。

        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都希望能夠創造出對至善的、幸福生活有共同憧憬的公民,不過亞里斯多德認為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具有以下癥結點: 

()財產共有制
         1  蘇格拉底認為人的私心是造成衝突的來源,因此無論是妻兒或是財產,都決定把「私有」剔除,然而亞里斯多德卻認為公有制度達不到公民之間洽和無私心的目的。並且以外邦中耕者不是所有者的例子點出不能平等的分擔歡樂和辛勞,使得不同工卻同酬的缺點。
        2  亞里斯多德認為人天生就是有私心,人們一但感覺某一事物為自己所有,就會感到無窮快樂,正因為是自己的,才會趨使他們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而願意積極去關心與自己有關的事務。基於這項特點亞氏認為最好的制度是為「財產這某種意義上應當公有,但一般而論則是私有。然而基於「善」的觀點,人們將慷慨地共享擁有,如同斯巴達人使用別人奴隸。因為這樣的行為在共有制中,是被視為「理所當然」,可是在私有制中,卻是難得可貴,人可以從這方面得到成就感及快樂。
  
()城邦的整齊一致性
        1  在柏拉圖的假設中,整個國家的統一一致是至善的表現;但亞里斯多德認為城邦不應只是由許多人構成,而是由許多不同的人構成,城邦本性應屬於多樣性,城邦比家庭更為自給自足;家庭又比個人更為自給自足,只有在共同體達到自給自足時,城邦才會成形。假如我們偏向城邦的一致性那城邦就會相當於個人,但個人是無法自給自足的,這也是城邦之所以存在的目的。
         2  亞里斯多德認為人們應當透過教育使城邦統一形成一個共同體,而並非是制定制度使得城邦完成德性,這點可以在斯巴達共餐制度中看見。

()妻孺共有
         1  蘇格拉底對妻兒提出共有制度,形成大愛模樣。但亞里斯多德卻批評此舉不但不會形成大愛,反而會使的眾人對眾人冷漠,且更容易發生傷害、殺戮的行為。其原因在於缺乏了親情的力量,個人沒有一個家庭的歸屬感,沒有了我的這種情感上的連結,關心程度產生極大的對比,因此城邦人們與人們會變得冷淡,缺乏了感情的力量。同時孩子們出身的變更安排起來會極為困難,且他們不再稱呼他們原本成員為兄弟、兒子、父親、母親,所以也不害怕因血緣關係所犯的任何罪行,因此亞式認為妻孺公有是為人倫之間的崩壞,更有可能導致城邦的衰敗。

     ()統治者長期執政
           1  柏拉圖設想的理想政體當中,透過高貴的謊言使統治者長期執政。亞里斯多德認為主治的人們一直由他們執政,這就隱伏著危險的根源。這樣的制度即使在較為貧賤的階級,也會引起不滿而滋生紛擾。
           2 另外亞里士多德認為剝奪武士的幸福,如果城邦的大多數或所有人或某些人沒有享有到幸福,整個城邦就不會有幸福。

   心得:
            1 財產方面,亞里斯多德觀念是允許個人有部分財產所有權之餘,另外剩餘的財產成為共有物,我認為無形之中會讓分享的概念循序漸進的成為習慣,進而成為城邦中人民生活的準則,讓慷慨的美德擴展至城邦
            2 對於城邦一致性,我贊同亞氏的看法,一致性的城邦如同個人,而個人無法組成社會,因此我們需要多人的分工,彼此的多樣性形成自給自足的群體。
            3 另外柏拉圖妻兒共享制度,我持和亞式相當的看法,雖說柏拉圖透過將整個國家形塑成大家庭目的在使人無私,但我認為感情本身就有疏近,人之間的情誼不應該藉由制度去加以限制或使其模糊。
            4 最後亞里斯多德認為長期的執政並將帶來危險,我認為亞式忽略了蘇格拉底中的高貴謊言的涵義,它是為城邦普遍接受的信仰,就如同印度的種姓制度般,無形中鞏固著社會安穩。而亞里士多德說在柏拉圖底下統治階級是不幸福的,首先藉由武士的不幸引出少部分不幸,整個城邦就無幸福,但柏拉圖曾經說:衛士是以看到整個城邦的幸福為樂,如果衛士的幸福是建立在此,那整體城邦又何為不幸?
        基於我們都知道即使有辦法設計出一套完美的教育政策,一旦落實也很難培養出公民一致優良的德性、同時也必須承認統治或立法這門學問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在不斷執行的經驗中尋找錯誤進行修改,直到找到最適的方法。


關鍵字:城邦一致性、妻孺財產共有制、慷慨

Aristotle 《政治學》第一卷 :為何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摘要:

亞里斯多德一開始就先點出,所有城邦都是某種共同體,都是為了某種善而建立的,目的是追求至善。人類為了滿足生活需要,自然形成各種政治共同體,家庭、村落以及城邦,是一種演化過程,城邦是最高、最終的產物。

接著亞里斯多德,提出家庭中的三種關係,主奴關係、配偶關係及親嗣關係,透過主奴關係的分析,強調統治與被統治的區別是源於自然的,處處存有這樣的特性,因其德性不同。

最後,亞里斯多德分辨財產與致富術的區別,再進一步解釋兩種不一樣的致富術,一個乃是必要的家務管理之一,另一個是非必要的零售貿易。

結論:

1.人是具有政治動物的潛能的,但這種潛能是需要靠人為的力量才能發揮,因為會有一些障礙存在於人之本性之中,必須要突破,就得靠教育(政治學)。

2.人與蜜蜂以及其他群居動物比較起來,更是一種政治動物,乃因人類有語言,可以表達出利弊與公正不公正。而人類跟蜜蜂的不同,在於人類追求至善,蜜蜂追求生存。

3.作為一個公民,有奴隸比有資產重要,這樣他才有閒暇時間可以從事公共事務,包含商討國家大事,與接受教育。也透過教育的訓練,而具備一個好公民該有的德性。

關鍵字: 公民、至善、城邦、政治動物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1. 我不願意在沒有任何報酬,完全在國家供養下生活。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價值的實現方式,每個人都有所求和慾望。對於物質的追求是無可厚非的,到這種追求不是別人給予,而是自我爭取的。當我為國家作出自己的貢獻,我所想要的不僅是豐衣足食,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貢獻越大我得到的越多是合理的,這樣能夠使自身獲得心理的滿足。
  2. 民主的國家體現公正公平,個人可以把自己所有利益中與公共事業有關的那部分權益讓渡出來交給國家,目的是維護國家的整體利益。但不代表自己的私人利益也要交給國家去管理。每個人都會有私心,付出的越多想要得到的越多是人的本性,不應該忽視人的本性。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您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理由何在?
  1. 我不願意在無薪俸的情況下擔任國治國者,因為人本是慾望且容易怠惰的動物,當失去了欲怎麼會有衝力在治國之上,不管再怎麼努力也不會獲得更多(私慾)當日子久了惰性就會取代理性,這時就算再有能力也會變得不想多做,少做少錯的現象。
  2. 何謂財產,就是依靠自己不段努力累積的所有物,當這些被國家收回不在屬於自己,就等於失去了所有,好比說當你需要買任何東西,都必須經過大家的同意,並且不得占為己有,這樣還能體會「得到」的感覺嗎?
  3. 當人長期無法體悟私有財產的觀念時,就會忽略保護自身財產的重要性,治國者如果沒有這觀念,又要如何去保障人民保有自我財產的權利,只會造成社會更加動亂。
  4. 整合以上觀點,我不認為治國者無薪俸並財產充公事件有助於國家治理的方式。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您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理由何在?


  1. 我不願意在此情況下擔任治國者,除非我可以任意花國家的錢,不受國家監督,否則我不會從事這個工作。理由很簡單:人性。首先,我是一個愛慕虛榮又奢侈的人,我會想住大房子,買奢侈品,參加高級旅遊團等,甚至養很多小狼狗,相信在一個民主國家人民不會讓我這樣花錢。再者,如果我受國家供養,我的花費是不是要拿收據核銷,甚至要先經過國家審核,這樣個人自由、隱私便蕩然無存。
  2. 自私及貪婪來自於人性,「食色,性也。」從古至今,人性是不會變的,對於人性抱持過多美好的期待是不明智的。另外,當「公」「私」合一時,就會喪失公平性,因為人會有私慾及偏好,除非我的所有私人東西都被國家決定,不然當我的所有選擇必須被攤在陽光下受人民檢視時,我可能就不能使用特定品牌的商品,否則會有幫忙打廣告的嫌疑或是官商勾結。此外,我會遭人口舌,並非談論我的統治能力,而是談論我的隱私,那我的人性尊嚴何在?而且我的私人生活跟公共利益有何關係?
  3. 當國家公權力侵入私人領域時,如何能稱為是一個民主國家?一個民主國家,對於人民的基本權利應該有所保障,不應任意侵犯,即便對於一個治國者,也要給與其私人的空間,因為他/她是「人」。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1. 我不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
  2. 擔任治國者是一項責任重大的工作,任何的決策都會影響整個國家及人民,在這種壓力下,我不認為無薪俸的治國者會有讓國家更好的決策。蘇格拉底提出破除「私心」才能凡事為公,而且是透過教育控制「慾望」,但是透過哲學教育是否就能讓靈魂狀態適合為國家付出、是否就為正確的人,這是無法確定的。在蘇格拉底的理想國度裡,國家治理和靈魂的塑造密切相關,因此正確的城邦、正確的政體和正確的人,三者之間存在著相互推演的關聯性。
  3. 我認為透過工作而擁有私人財產是必要的。對我來說,惰性是天生的,意即就算我從小透過教育破除私慾,而在那樣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我認為我會選擇甚麼決策都不做,只需將國家維持在原本的狀態即可,反正我獲得國家終身供養,而且這樣做也不害公。因此若有薪水支付,那麼我會為了更多的收入,進而投入更多的努力在工作上,而且在有薪水制度下,人們才會認真的各司其職。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您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理由何在?

  1. 依據蘇格拉底與當時人們的爭辯,欲擔任一個治國者最好從小培養。不僅優生學考量,只准養育優良人們的後代;還有後續教育問題,因為人的教育攸關政治制度及安排,若忽略政體與身體的連結,就會忘記政體帶給人的感受,所以會有每個人的生命身體皆屬城邦的觀念出現。實施這種制度最好是住在一起,所有財產公有情況下,才會現在、過去、未來皆為城邦付出,因此擁有私產是禁止的,為了避免以私害公。
  2. 我願意在公產制度下擔任治國者,行使權利,並且得到終身供養,因為我的人民是受過良好訓練,可以確保我權力的發揮,或是說我和我的人民是受過同樣一套訓練而來,想法能夠趨向一致、治理起來會事半功倍。我認為統治最大的重點在於說服人民後產生的權力的多寡以及能否完全行使在自認為好的地方,加上當大家都是沒有私產,就表示去除掉私慾,此時,顯示出治國者是領導角色,必須為人民利益著想,這是正義的表現。
  3. 如果是在有薪俸、財產私有情況下,人民像是我的老闆,為說服人民和滿足人民利益,勢必受到有權有勢的經營者影響,我擁有的權力就不在最高一層,而是許多私欲高過於我的權力,就不能保證我擁有權力的自主。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我不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理由為下:

  1. 我認為做事領薪水是天經地義的事,私人財產對我來說也是不可或缺。蘇格拉底認為破除「私心」才能凡事以國家為重,然而我認為經營國家其實就是以私心來經營和以話術來包裝。假若今天遇到一個有關國家發展的問題,需要治國者的生命作為交換,或是能以五位國民的生命作為交換。對我來說,治國者與國家是同等的,輿論也不會希望以我死亡換取國家的發展,結論一定是請那五位國民為國捐軀,對我來說這就是一種私心的展現。
  2. 依照上述來看我是治國者,經營國家時便是以自身的視野來出發,無時不想如何可以讓我過得更好。基於國家治理是以私心為出發,與蘇格拉底所認為需要破除私心是完全相反的。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 您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理由何在?
    
1.過去和現在的差別,如果是在過去的時代,也就是蘇格拉底所處的時代,我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是獲得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因為那時的生活及物質上的需求都很少,科技是如此的不發達,即使有薪俸也無法買到什麼像樣的東西,所以當然會覺得給國家供養即可;但是現在的生活,充滿了很多日新月異的東西,對於這些新奇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而這些好奇心所產生的誘惑也就出現了,那我為何要去當個治國者,來讓自己無法發現更多想要追求的生活呢?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 您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下,擔任治國者?理由何在?
  1. 我認為願不願意會取決於所身處的環境與所接觸的普世價值。若在此刻直接問此問題,我會選擇不願意,並下意識否定這樣的措施。問起為什麼?我會馬上反應諸如「沒有得到薪俸何必付出、擔起如此重責大任為何連私產都無法擁有」等等的理由。但這些理由追根究柢其實都只在於「私」一字。
  2. 我們現在的職業並非由天性而定;整個國家並不存在所謂的各司其職,幸福也並非由各司其職所獲得。再者,仍到處有著「私」的存在─私有財產、私慾、私利......等等,故各項「職業」的定義也受其參雜,並非「由最適合操持此技藝的人所做的事」,而是往「能夠賺錢得利」的方向走。人們口中的好職業、熱門職業,都是以薪俸程度作為比較基準。人們在這樣的指標中選擇、爭取,這樣的過程完全與各司其職、由該技藝的「強者」從事之而異,所導致的目標及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3. 正因在我所生長的這個價值體系中,人們知道金錢的重要性有多大,故大多數人會以此為選擇的考量因素,即便不想承認或宣稱不在意,在現實上卻總會在某個時機不敵此因素的必要性;而權力也同時可滿足私慾,故如果今天有一想法萌生:「想成為治國者」,這個萌生的出發點本身便受私的影響,就如同「如果一名衛士努力追求一種使其不成為衛士的幸福..........被一種愚蠢又幼稚的幸福觀念所困擾(466B)」─衛士若以「想得到幸福」為出發點,便會有以私慾為動機的可能性一般,就算真的有治國抱負及能力,也一定無法全心全意、無時無刻將國家擺在首位。而若要使此想法成真,所依靠的也並非所具備的天性,那麼成為治國者的人不僅內心存在私慾、更不一定是最會持治國技藝的人,前者成為第一段我所歸咎的主要原因;而後者,雖較無關,但卻是由於「沒有各司其職」所導致的亂子之一。
  4. 故根據上述,我所選擇的不願意以及下意識的否定不僅來自這個社會普遍的價值,更來自從小所認知的習慣─擁有零用錢可以買自己想吃的糖果、打工賺來自己的錢可以拿來自由運用。單純的衣食無缺並不足以滿足慾望,而沒有薪俸也在「考量條件」中大大扣分。可是當我生於蘇格拉底的理想國度中,從小便不具有任何「私」的概念,私並無法帶給我任何滿足或益處時,我既能在踏實操持技藝中獲得溫飽、衣食無憂,又可以真正實踐技藝本身的功用,那麼在那樣的我的價值觀中,理應會認為此乃合理,理當選擇願意。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您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理由何在?

  1. 我不願意在這樣的條件下當擔任治國者。雖然能夠獲得國家終身供養,可以說是一輩子不愁吃穿,但這個位置卻不是"終身職",也就說在到達某一個年紀時(如城邦衛士到55歲)就要面臨下台,到時候我會是自由之身,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建立家庭,但國家給我的只是能維持我個人的日常生活所需,無法有多餘的錢或是其他糧食來供養我的家庭,造成建立家庭的困難,那麼自由也只是假象。
  2. 如果說那我在卸任之後可以找其他的工作,來賺取更多的收入來供養我的家庭,這樣的作法是破城邦秩序的,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各司其職,有適任的位置,如果我選擇了擔任治國者,而我該做的事就是擔任一位治國者,不應該做其他的職業所做的事。
  3. 到時候我卸任了,我卻只能成為一位國家供養的遊手好閒、無法在社會運作上有付出的人,就會成為拖累城邦發展進步的累贅,那就跟我當初擔任治國者想要這個城邦有更好的發展的想法是互相矛盾的!
  4. 因此基於以上的理由,我不會願意這樣的條件下擔任一位治國者。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您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理由何在?


1.若我身處過去雅典的時代,我願意;然而,身處於今,則否。過去的時代,於我而言沒有什麼能使我覺得有誘惑,因此我可以在無薪無財產的狀況下,擔任治國者,基本的生活絲毫不必擔心。現今則不同了,國家終身「供養」之內容為何?是基本生活?抑或是到何種程度?若是僅能滿足基本生活,那何苦呢?
2.我不是哲學家,並非把治理國家當作是最重要的使命,僅僅是一種工作(即便不支薪),倘若從事這種工作我不能有高於其他職業的回報,卻多了許多束縛,我認為是不合理的。我想旅遊、想偶而慶祝等等,想擁有一些滿足心理的物質都不行了,兒女父母生日、節慶連一點基本的禮物都贈送不了。試問,真的有人會想要當治國者嗎?我認為反而是一種囚牢,處處受到限制。將個人私欲能夠置於治國之後固然是一種超凡的境界,然而我認為我無法達到此種境界。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 您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理由何在?
  1. 我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
  2. 要當一個好的治國者,國家的利益永遠要擺在私人財產前面,如果在擁有私人財產時,進行政策推動實行,會讓人質疑政策的公平性,是不是有圖利嫌疑,而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治國者就沒有甚麼顧慮,也經的起大眾的檢視。
  3. 其次在治國者本身而言,更能專心在國家發展上,思考如何造福社會國家發展,以較大的格局去治理國家,雖說國家會終身供養,但也是要國家有能力去供養。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 您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理由何在?
  • 一、若是國家裏面沒有比我能力更好的治國者,我會願意擔任治國者。理由有二,一、治國者的條件讓被統治者心悅誠服。二、財產充公無法貪汙。
  • 二、治國者制定政策時因為沒有利益糾紛的情況下,才會以公共利益的角度為出發點制定政策。因此人民才會願意信賴治國者,服從政策。
  • 三、治國者要想成為一位清廉者,就必須潔身自愛,不能和財團掛勾制定出不利於弱勢團體的政策。透過財產充公的方式,治國者才能甩開社會上的包袱,制定出一個多數人滿意的政策。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 您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理由何在?
  1. 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
  2. 一個好的治國者,除了必須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執政的同時也須將私人利益屏除在外。「私心」乃為惡的根源,若統治者為了優渥的薪水而統治國家,此動機僅是為了個人身心的富足,而無法完善治理一個國家;反之,將私人己利從中移除,則能使統治者專心治國,不受其他因素誘惑。
  3. 作為一位治國者必須有“使國家長治久安”之意識,即治理國家的使命感需置於治國為個人所帶來的利益之前,因治理國家並非在於個人的利害算計,而是應當在執政者的領導下促使國家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在此體制下不僅去除了治國者的「私」,也將其意志擴大至人民的「利」─畢竟執政者本身的治國之道,對於國家的前景影響深遠,唯有在治理國家之時將治國者的一切無私化方能使整體富足強大。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您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理由何在?
  1. 我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得國家供養的狀況底下擔任治國者的工作
  2. 無薪俸以及財產充公二者,屏除私有財產,而做為一個治國者,本來就應當以公務優先,不能以私害公,去除私有財產,等於是把滿足私慾的可能全部拔除,去除誘惑以後,這樣的治國者才有可能真的為公眾事務服務。
  3. 作為一個治國者,心裡必須建設好一個好的國家的藍圖,就如蘇格拉底王制篇裡對於城邦的想像以及不斷與人討論怎麼做可以使國家更好一般,要對國家事務進行充分規劃,並且在執行時貫徹原本的思想,不為其他因素所動。而這些規劃,都應該是建立在治國者本身已經除去滿足私利的想法之後,才有可能真的為公務帶來好的影響。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 您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理由何在?


  1. 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因爲在這種情況下我不必因爲追求利益而做出非正義的行爲,統治者這個職位本身將沒有利益上的連接和沖突,因此我不會幹涉和壓迫其他階級人民的生活,可以依靠理性,在靈魂的主導之下做出正確的決定。

答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1. 我會願意在無俸祿、財產充公,但受國家奉養終身的情況下擔任治國者,因為就如同蘇格拉底所認為的衛士除了生活必需品,都不能擁有私有財產(389C),因為只有打破「私」,所有事都是以國家為重,置生死於度外才有辦法忠心的保護國家。
  2. 所以依照相同的想法來看,我如果是治國者,當然是奉獻自己給國家,時時刻刻所想的、所做的都是如何能讓國家更好,如果有了這樣的想法那自己的財產並不算什麼,當然就更不會想要有豐厚的俸祿了,更何況卸任後的生活都由國家來奉養,並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3. 對我來說要當個治國者要有一定的理想跟高度,心中有一個自己的理想國存在,要靠這個信念去治理國家,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從政的話,那個高度是不夠的格局是拘限的,一定無法完成治國這個大業,所以這個方法正好可以測驗出想當治國者的人是不是有那樣的胸懷替國家近一份心力。
  4. 反之,如果我是一個想要有足夠的錢並且能隨心所欲揮霍的人,或是想要在卸任後可以用許多物質來享受人生的人的話,那我就不會選擇當治國者,因為從政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擁有更高的理想,如果要賺大錢的話我寧可去當商人,不僅可以賺比當治國者還要多好幾倍的錢,又能不受拘束的對選民負責。
  5. 就因為一個治國者必須置私人利益於外,努力的替國家做事,所有我願意以充公所以財產跟無俸祿的情況下,無拘無束的奉獻自己給國家。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您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理由何在

  1. 假設以我本身的能力我就有辦法當上治國者或是有辦法過著無憂無慮的富足生活代表我在金錢以及權力的掌控上有著不小的力量那麼今天我去擔任治國者獲得的只是國家終身俸養這項我原本依靠自己財力就可以輕易辦到的事而且做為交換的代價是我必須無薪俸且財產充公衡量之下顯然是一筆穩賠不賺的買賣因此我絕對不會選擇擔任治國者
  2. 假設以我本身的能力我能夠過著雖不富足但衣食無虞的生活就要看獲得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這項定義來決定我是否要擔任治國者了
  3. 如果國家終身供養包含了食樂這些日常生活一切所需 那顯然在擔任治國者之後 各方面的生活我都能夠過得比以前更優渥我會選擇擔任治國者
  4. 如果國家終身供養只包含了食行這些日常生活基本所需 但我又處在無薪俸財產充公的情形下樂這二項對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部分無法達成儘管在食行比原本更好我還是不會選擇擔任治國者 
  5. 假設以我本身的能力我只能過著貧困悲慘的生活在我本身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要我以無薪俸財產充公但可以獲得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來擔任治國者只需要我好好的來治理這個國家就可以一輩子衣食無虞那麼我絕對會選擇擔任治國者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王制篇》卷七:解讀柏拉圖“洞喻”的含義

摘要:柏拉圖的“洞喻”理論是人類從現實世界走向形而上的理念世界的生動比喻。並論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終極目的是通過靈魂轉向來追求至善。

關鍵字:洞穴理論 教育 柏拉圖 哲學家皇帝

一、從柏拉圖的寓言說起
[1]以畫圖方式簡單描述柏拉圖所言之場景

二、“洞喻”的寓意
[2]盧梭曾說過“人生來是自由的,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以禁锢在洞穴中的囚徒來說,與其說是肉體上的,更不如說是心靈上的。
[3]世界是不完美的,人類所認識的世界之上還有壹個“理念的世界”,而“理念的世界”是完美的。人類就是囚徒,他們首先與感官等因素而只能看到物品的投影,這種投影或許可以理解爲現實世界中存在許多僅僅是對理念的世界進行近似的事物。囚徒們看不到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但是囚徒卻認爲那些投影就是真實的世界了。人類就如同囚徒壹樣,將理念世界在現實中的投影奉爲真實,而沒有嘗試探索理念世界。
[4]柏拉圖所言的無知是哲學意義上的無知,黑暗洞穴中的人之所以是無知的,是以爲被自己的感官所迷惑,而無法了解到抽象的,形而上意義的真實世界。所以,柏拉圖所說的智慧與無知等同于能否拜托感官的束縛,看到事物的本質。
[5]而人受限制于自己的感官是壹項客觀描述,壹個人絕大多數的的觀念都來自于自己的感官,但人受制于自己的感官是沒有道德問題的。而壹個社會上絕大多數人受制于自己的感官也不是什麽錯誤的和道德上的邪惡狀態,黑暗洞穴的狀態就是壹個普通的真實世界。在柏拉圖筆下,黑暗洞穴的狀態就是壹個普通的城邦。
[6]城邦生活(也就是政治生活)是壹種被感官控制的生活狀態,少數者認爲了突破感官的束縛感悟到真正的哲學和真理。但問題是這些哲人還是城邦的壹部分,也就是需要返回洞穴,和受制于感官的人共同生活。

三、“洞喻”所涉及的教育理念
[7]洞喻壹方面描述了洞穴中的禁锢于囚徒般的生活,另壹方面解釋了洞底爬到洞口的艱難曆程以及有黑暗轉入光明的痛苦感受,這實際上暗示了“心靈轉向”的艱難與可能。那麽,什麽能使人心靈轉向呢?什麽能把囚徒從洞裏的陰影拉到洞外的陽光下呢,什麽能把心靈拖著變化的世界而進入實際的世界呢?在柏拉圖看來,只能是教育。是要追求真理和善的世界。這種教育不只爲了提高認知水平,更重要的是完善道德人格。他所認爲的教育是以道德爲本的教育,是以善爲最高原則的教育,起重機目的在于塑造理想的城邦衛視人格,以期構建理想的城邦和實現幸福的生活。包括:詩樂、體操、數學、幾何學、天文學、聲學和辯證法。經過教育最終能夠使“靈魂最善的部分上升到看見實際最善的部分”。
[8]其次,柏拉圖非常推崇哲學家的地位。他認爲哲學家的興趣只在追求至善,因爲只有他能終止政治中的交替影像,即壹個排斥另壹個,立壹極善。但他過分強調理智的作用,誇大了哲學的社會道德意義,而忽視了人的社會本性,他所設想的近乎完美的哲學家國王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總而言之,柏拉圖認爲教育的目的在于,不僅要培養公民的個人正義,更要追求國家的正義,而個人正義的培養,目的也在于爲實現國家正義創造條件。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城邦衛士的生活條件

  • 您願意在無薪俸、財產充公但獲國家終身供養的條件下,擔任治國者?理由何在?
  • 請至遲於十月十二日中午十二時前貼文。

評論《王制篇》卷五:生養教育、無私城邦觀與哲學家國王形塑治理良好的國家?



摘要:

國家治理與城邦觀念是重要的,本章節在城邦衛士的產生多有著墨,從生養教育、優生政策、到無私共有環境的組成,都說明了蘇格拉底心中城邦的樣子,出現了城邦,便須要治理,統治者是哲學家則會是最好的、最被信服的嗎?
  1.  原先承認過男人女人天性不一樣,而必須按天性從事不同工作,後來又反駁:只提到「職業天性」的不同,忽略人本身素質上的天性並無異同且國家治理也不能完全證明是專屬於男人或女人,因此能稱男人和女人應當受到相同軍事訓練。因為「共同」而生活在一起、被稱為優秀男女的人們自然而然生育下代,貫徹優生政策以確保孩子素質是良好的,之後生養的小孩也要依職業天性不同讓保母哺養,去掉血親關係甚至後天哺養關係也要去掉,為的是創造一個共有無私、大公的城邦,在人們都節制與優秀情況下即能保證「共同」持續維持著。
  2. 此時統治者就不需要高明手段來治理。但牽扯到統治者的利益,也就是說如果大家都無利害關係,那我們就會像蘇格拉底比喻的按規定節食養生之人,並且只需要一個普通的醫生(統治者)即可;而一旦說到利害關係,就一定會有人得利與受害,醫生能決定怎樣的藥物意味著統治者在治理方面有很大的裁量餘地。又因為「大同」想法即是善的表現,國家治理良好等同於人民快樂等同於「大同」等同於善的表現,所以為了實現至善的真理,共用一切是好的選擇。 
  3. 一個國家想要治理良好,哲學家這種能將政治權力和哲學理智結合的思維就可以使國家得到良善發展,但如申辯篇中提到,蘇格拉底察覺雅典人們不願接受自身智慧不足備、視自己為有意破壞普世價值的異端……因此主張哲學教育的重要,教育使人懂得哲學思考,會去欣賞比自己好的人,願意讓他們領導與統治、認同對真理情有獨鍾的哲學家統治者並同意居住在這個環境裡,再接受他們的安排生養教育,如此循環。 
關鍵詞:教育、共同、國家治理、哲學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王制篇》卷三:理想的國度

一、摘要
人民不得說謊城邦治理為什麼需要高尚的謊言?公民必須接受著什麼樣的教育?城邦衛士又應該具備甚麼樣的特質?

二、各段

1.故事的流傳
禁止使用恐怖和可怕的詞彙來描述地獄,否則他們就會對死亡感到害怕,因此變得敏感而軟弱,而不是原本希望的堅強和勇敢。
不能允許褻瀆諸神的故事存在,若是讓年輕人認為諸神是無法無天、膽大妄為的,那麼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的惡行視為合理的,因此必須禁止這類故事,以免年輕人產生作惡的想法。
2.音樂的教育
衛士要放棄其他所有的技藝,集中精力在於保衛城邦,他們只能模仿勇敢 、節制、虔誠、自由的人,以及所有體現這些品質的事情,從小到大不斷地模仿,最後便可以成為習慣,進而影響言語和思想。
能夠被保留下來的曲調有二種一種是可以適當地模仿勇者的言行,願意衝鋒陷陣,奮不顧身,履險如夷,視死如歸,在任何情況下都堅忍不拔。另一種是可以模仿從事和平工作者的言行,願意聽從勸告或批評,從善如流,戒驕戒躁,謙虛謹慎,努力改正。
和其他事物比起來,節奏與旋律更容易滲入人的心靈,一個人如果受過正確的音樂教育,他就會變得彬彬有禮,能敏銳地察覺各項事物,厭惡醜惡的東西,且讚賞美好的事物,從中汲取營養,使自己的心靈變得美好。
3.體育的教育
需要多樣化的訓練,必須像通宵不眠的獵犬,保持極端敏銳的視覺和聽覺,要能在多變的戰爭環境中適應各種情況,無論甚麼樣的飲水和食物都能下嚥,而不至於生病,在艱苦的體育鍛鍊當中,進而增進自己的靈性。
4.高尚的謊言
人民擁有著共同的母親-大地母親,成行以後被送到這個世界上來,他們保家衛國,把其他公民視為親兄弟,儘管所有人都是兄弟,但仍存在著不同。神在塑造時,適合擔任統治者的人身上會摻有黃金,駐守身上摻有白銀,農夫和其他手藝人身上則摻有鐵和銅。靈魂擁有什麼樣的金屬,就必須放到與其本性相對應的位置上,如此一來,大家各司其職,一心為國,才能創造理想國度。
5.好的城邦衛士必須做到的
a.不能擁有生活必需品以外的私人財產
b.不能擁有其他人無法隨意進出的私房或倉庫
c.提供勢力的食物作為報酬,不會剩餘也不會短缺
d.同住一起,如戰場上的士兵一般
e.經手金銀是不合法的,他們靈魂中已經擁有來自諸神的金銀,若是與凡人的金銀混雜再一起則會遭受玷汙
只有達成這幾樣生活方式,衛士們才能養成良好的品質,不會因為外在的因素而忘記自己保衛國家的責任。


四、心得

就如同文章中所講的,音樂和體育這二者的教育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只專注於音樂的人時常變得過分軟弱,透過體育的輔助,能讓人們變得溫和和守序。只專注於體育的人又容易變得野蠻與生硬,透過音樂的約束,能成為勇敢而不殘暴。只有身體與心靈並重,才能成為一個好的城邦衛士。
統治者在治理國家,追求國家利益的同時,利益與弊害必定同時存在,弊害不一定都能夠為人民所接受,但因為追求國家利益這個上位概念,我們才能夠允許統治者對公民說謊,在合理情況下來犧牲誠實,進而換取人民的美好生活。

五、關鍵詞

教育、靈魂、城邦衛士、統治者

評論《王制篇》卷六:比起哲學家國王,城邦環境份外重要

摘要:哪種人該成為國家的領袖呢?第六卷花了相當大的篇幅去形塑出哲學家國王這個解答,進而猜想柏拉圖把這整段文字書寫下來的背後原因是要凸顯城邦內部對哲學的不友善。哲學家作為領導者最重要的就是面對城邦,城邦應該是什麼樣的狀態呢?

 一、城邦公民對哲學的不友善
        和蘇格拉底對話的那方竟費了這麼多口舌與他討論哲學家是否可以作為城邦領導人這件事,我覺得蘇格拉底一定感到憂心,哲學竟然會落得如此下場,使得這麼多人前來質疑我蘇格拉底對哲學的肯定。船長的比喻也可以看得到這個暗示,那些不熟悉、從沒認識過掌舵技術的水手竟然想將原來的船長逼下掌舵位置,水手們還要剷除那些表示掌舵技術是可以傳授的人。

 二、城邦的環境營造
        城邦內若擁有一位哲學家作為領導人絕對是件好事,而這位哲學家的首要任務就是面對他的城邦,引領城邦內的公民認識真理。「即使再優良的種子,它來自異地,在此處仍無法發芽茁壯。」這句話點出了作為領導者的哲學家,是需要整個城邦與他搭配,意思是說城邦內的公民本身除了需要不排斥哲學、更要自發地愛好真理,城邦內的公民需要自幼接受哲學教育,如此營造的城邦環境才是哲學家作為領導者的責任對象。 

關鍵字:哲學、領袖、城邦、環境

《王制篇》卷五:哲學家國王為何乍聽不可行?

摘要:
以釐清的方式區分「某概念的定義本身」與「含有某概念的產物」之間的差別,若將此二者混淆或誤解,那還能稱作自己是愛好或專精於這個概念的嗎?回到理想國家的衛士,若他們全心奉獻於國家,自己似乎並未得到私人幸福,那麼他們為何還會將國家幸福列為優先呢?此部分亦藉由衛士幸福與國家幸福的討論談到否定財產私有。

一、哲學家國王
  • 蘇格拉底大膽地肯定若國家不出現一個哲學家國王的話,國家便會終日不得安寧。在此他慢慢抽絲剝繭,定義了所謂的「哲學家」─能夠在永恆存在而不變的真理中進行思考對其提出見解(亦即知識)的人,才能稱之。此處所指的永恆存在而不變之真理,與在《申辯詞》中蘇格拉底所要追尋與奉行的「神諭」,其實就是相同的;他心中所持的民主、正義等哲學,亦屬於此類。因此,在這個令蘇格拉底驕傲但卻苦無知音的城邦中,他所推崇並肯定的哲學家國王,無非是一個與他思路同頻─能夠對真理進行思考、探究並理解其本身、而非誤將一些普遍的「意見」認定為對真理的正確認識之人。


二、「不可行」的癥結點
  1. 在本篇首先討論的便是婦女兒童公有的問題,在此雖然一開始遭遇「男女天性有別」以及「男女可做一樣的事」的問題,違背了他們先前討論所得出建立的「每個生活在這個國家裡的人都必須承擔一項最適合他的天性的社會工作」原則,但蘇格拉底將天性本身拉出來放大檢視,逐一確認這個名詞背後的定義到底為何?男女是否真的在此上有異?最後發現男女在天性上並無異,並同意讓擁有擔任衛士素質的女人也從事衛士的工作,但他同時也表明這樣的想法必會使同胞嘲笑。可是,為何同胞要嘲笑?因為從來沒有這樣的例子而感到荒謬?還是真正有去探究「天性」本身而認為並不會導致蘇格拉底所言之結論?在《申辯篇》中可以發現,那些陪審團與同胞實行著自以為是的雅典民主,對蘇格拉底提出質疑與判決,此處亦然─同胞們的反應只是顯現出他們的無知,因為他們自以為自己看到的生理差異就是天性。
  2. 在「哲學家國王」問題上,蘇格拉底也認為這是一件一說出來就必定會遭受輿論軒然大波的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應該不會有統計或是數據顯示,何種出身、或是何種專業的人才最適合成為統治者(雖然似乎都是政治家在做此類的事),那為什麼此話一出會遭同胞的反彈?除了「都是政治家在統治」的解釋以外,回到蘇格拉底受審時所受到的批判與控告,可以看到的盡是說他腐蝕年輕人的心靈、妖言惑眾等等的指控,也因此在同胞的普遍認知中,哲學家似乎就是個想出一些怪裡怪氣的言論、有意破壞普世價值的身分,這與蘇格拉底在本篇最後得出的哲學家定義完全不同。雖然這樣好像是蘇格拉底在自導自演,自己先定義了哲學家身分再拿回來肯定自己,但他自己也並無做國王之慾望,最多也只能說是為他身為一個哲學家所提出的各種言論而平反。而藉著蘇格拉底循序漸進的定義步驟,的確可區分出意見與知識、愛意見者與愛智者(哲學家)。因此,蘇格拉底所希望的哲學家國王,同時也反映出與當時現況的諷刺對比─有權力者(如陪審團)以無知當有知、對於民主的認識,恐怕也只是因為在他們認知下的民主能帶給自己權力或是其他個人利益,而自稱實行、遵循著民主。這樣的行為就如同先前篇章所提及的「貌似正義」一般,並不是愛這個概念的全部,而只是因為其所帶來的結果而去愛。 
 三、結論
  1. 哲學家國王之所以會被蘇格拉底所提起,乃因有前面對理想國家循序漸進的描繪與堆疊,包含衛士的培養與所具備的信念、城邦作為整體利益應大於個人利益等。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私慾不可超過為國家謀求整體幸福的信念,否則便不是身為一個統治者所應具備的─最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就這樣一直到了理想國家建築的最後一步,蘇格拉底才出此言。但何以見得哲學家會比政治家更關心城邦利益?
  2. 在蘇格拉底的分類中,作用對象相同且效果相同的,就稱之為同一種功能,而拿哲學家與政治家相比較,即便他們都能作用於全體公民,他們之所以會被稱為兩個不同的名稱,就代表他們必定是功能不同、作用效果不同得,否則便會被統稱為同一類。在此我們已經知道哲學家的定義,政治家的定義就必定為他者。雖不能以現在的觀點去認定當時的政治家或政客大多也都以金錢、權力至上、私慾力量強大,但至少在蘇格拉底的觀點中,政治家是不比哲學家來得懂「真理」的,因為「懂真理」所需要的便是身為一個哲學家才具備的定義與能力;就像修皮鞋只有皮匠才是專業的一般。
四、關鍵字:真理、定義、哲學家國王、無知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王制篇》卷六:哲学家國王是合理的

摘要:
  • 正義國家的建立者必須是具有關於國家善的知識的人,這些人是哲學家。哲學家天賦卓越、醉心於追求真理,並且經過長期的艱苦學習,所以只有他們才掌握善的知識。只有哲學家成為統治者,正義的國家才能建立起來。因此,柏拉圖指出除非哲學家成為國王或者國王成為哲學家,使政治權力與智慧相結合,否則理想國就無法建立。
  1.  哲學家為什麼能夠成為城邦的守護者?柏拉圖認為哲學家具有良好的記性、敏銳的理解、豁達的態度、溫文爾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和節制等品質。哲學家兼備經驗和美德,相對於視力敏銳心靈盲目的人更懂得思考。
  2. 為什麼哲學家都是對城邦無用的人?  柏拉圖把哲學家比喻成一個船長,他耳朵有點龍,眼睛不怎麼好使,航海技術也不太高明,當水手們篡奪了船長之位就不再叫他船長而叫他廢物。哲學家的無用,責任不在哲學家本身而在於國家的統治不用哲學。
  3. 為什麼大多數人的哲學天性被敗壞,只有少數人能成為真正的哲學家?   優良的天賦如同優良的種子,只有在合適的環境中才能結出美麗的果實,如果環境敗壞,那麼越優良的種子所結出的果實越惡劣。有哲學天賦的人被敗壞背離了哲學,不配研究哲學的人趁虛而入玷污了哲學,所以真正的哲學家微乎其微了。
  4. 四、哲學主宰城邦的理想圖景是什麼?    柏拉圖認為現有政治制度與哲學本性不合,他認為只有極少數未腐敗的哲學家被推上統治地位或者君主本人對哲學產生熱愛時國家才能得到完善。他將哲學家治國比作藝術家畫畫,首先要擦淨畫板,然後選擇要畫的對象,最後畫出它的形象。哲學家完全根據哲學來塑造和治理城邦,將哲學中的善、美和正義在城邦中實現,終止邪惡。
  5. 從對哲學王的教育引出對善的研究   哲學教育的最高階段是“善”   太陽喻突出論證善的地位,人都有視覺能力,能夠看到外界一切事物,但是人的視覺能力只有在光的照射下才能發揮其作用,用善比作太陽,善在理性世界中的地位如同太陽的光在感性世界中的地位。善遠遠高於真理和知識,它普照整個理性世界,使其各種理念變得清晰明確,易被認知。線段喻是太陽喻的延伸,解釋了太陽喻中的可知世界和可見世界為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線段喻將人對世界的認知狀態分為四個層次:理性、理智、信念、借助圖形來思考和猜測。
關鍵字:哲學家   城邦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