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Aristotle 《政治學》第四卷:亞里斯多德如何建構心目中的最佳政體?

摘要:
討論城邦的各種政體,包括君王制、貴族制、公民制及三類相應的變體-僭主制或暴君制、寡頭政體、平民政體,在此著重於兩種最常見的政體-平民政體和寡頭政體。說明造成政體更迭的原因、維持政體的方法,並提出最佳政的建構方法。
一、最佳政體的推演
  1. 亞里斯多德認為,最佳政體並非並單純意義上的完美政體,因為一個城邦是由眾多要素組成的,不同要素的組成就會形成不一樣的政體,所以對城邦而言是「最適合」的政體,對城邦的人民而言能夠享受到優良的生活,且是一個能實現的政體,才能稱之為「最好的政體」。
  2. 亞里斯多德進一步的說明平民政體及寡頭政體的各種形式,兩者最糟的情況都會走向極端,也就是掙脫法律的束縛或統治者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情況,就如同僭主制或暴君制或是權閥政體,是最糟的政體。但又以平民政體比寡頭政體更加安定和和平,因為寡頭政體存在兩種問題:結黨互鬥、與平民之間的鬥爭,而平民政體只有與寡頭之間的鬥爭,因此平民政體較寡頭政體安定。
  3. 因此,亞里斯多德認為最好的政體即是不偏向任何一方,處於中間,就是將兩種相互極端之政體混合而成的政體─共和政體,這個想法來自於「中庸」,因此愈接近眾中庸政體的政體必然愈好,而離之愈遠則愈惡劣,且優良政體的政權應由中產階級執掌,這個城邦將得到良好的治理。
二、如何建構
  1. 亞里斯多德認為,不管是富人執政或窮人掌權,都容易帶領城邦走向極端政體,因為人的本性會促使他們循其私立,而忽略大眾的利益,所以會對城邦造成危害,因此,折衷所產出的混合政體是亞里斯多德認為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下追求對城邦最好的政體。
  2. 城邦應盡可能地由平等或同等的人構成,而「中產階級」是最符合此特徵的人,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財產,但並非最富有也非貧困無法自足,介於富人與窮人之間,所以他們不會像窮人一樣覬覦他人的財富,也不會像富人一樣引此窮人的覬覦;他們沒有富人的桀傲不遜也沒有窮人的自暴自棄,他們最容易聽從理性,因此,最佳的政體應由中產階級掌權。
  3. 除了政權應由中產階級執掌外,亞里斯多德在建構理想政體中強調三個條件:第一 ,統治者應以公民共同的利益為施政目標。寡頭政體與平頻政體會走向極端皆是因為統治者循其私利;第二,人數上的優勢。多數的事物較於少數的事物更不易腐敗;第三,城邦應該著重於法治大於人治。
三、結論
  1. 最可行的政體,亞里斯多德的出發點為「中庸」。適度或中庸是最好的,由中產階級掌權,可以改變或壓制兩個極端的力量,防止政體向任一方演變。而如何讓中產階級獲得重視是將面臨的問題,在數量方面,應讓中產階級成為社會的都多數,無法多於窮人及富人,也要多於其中一方,而為了中產階壯大可以利用政策的制定,讓窮人在獲得幫助後能成為中產階級,也讓富人能夠受到某種限制,除了讓中產階級的數量增加,另一方面也能使窮人及富人的數量受到控制;在法律方面,不管事寡頭性質或是平民性質的法律,都應將中產階級也納入,使中產階級必然成為政體的一部份。
四、關鍵詞:最佳政體、中傭、共和政體、中產階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